105期 /

2025.06.27 /

發聲

大溪區議員陳治文 如溪流般守護,構築安定宜居的理想家園

分享至:

蘊含豐厚文化底蘊的大溪,其蛻變與成長離不開在地耕耘者多年來的付出與努力。陳治文議員長年深耕大溪地方事務,不僅熟稔這片土地的歷史脈絡,更具備敏銳的觀察力與前瞻視野,洞察大溪未來發展的潛力與方向,她持續提出建設性的建言,期盼回應市民最真切的需求。

面對大溪人口持續成長,陳治文首要關注醫療資源的強化,「桃園分為桃園、中壢、八德三個次醫療區,然而無論是大漢溪河東還是河西區域都有迫切的醫療需求。」她指出,目前多數居民仍需遠赴其他行政區就醫,對於高齡者而言,頻繁的舟車勞頓成為就醫的一大門檻,比起現存的醫療院所,她更建議應評估醫療資源的分配與地方特色,在大溪設立市立醫院,以及具有整合功能的聯合門診中心,並且為了解決偏鄉地區的醫療困境,應積極導入醫學工程技術,通過智慧科技更精準掌握病患的健康狀況,提供個人化治療方案,同時也有助於降低醫護人力的負擔,提升醫療效率。

為使規劃貼近民意,不流於空談,陳治文反覆審視在地需求,並以嚴謹態度督導執行,力求政策落實到位。

如果說醫療是守護生命的港灣,那麼通學廊道則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安全基石。陳治文分享,每回走訪校園時,她總會停下腳步,觀察孩子們的上學動線,人行道是否足夠寬敞?家長接送區是否有遮蔭設施?這些看似毫不起眼的細節,卻都攸關著學童的日常安全。「通學廊道政策的設計立意非常良好,推動得也很順暢。」陳治文認真地說,並建議桃市府設立單一窗口,協助學校更有效率地反映需求,優化改善流程,加速打造安全且友善的通學環境。

一座城市的宜居不只是仰賴政策的推行,還有為民服務的真知灼見,陳治文發現大溪地區目前0至2歲兒童人口約有1,100餘人,然而現有的公共托育設施及準公共居家托育人力,仍難以全面滿足市民的實際需求;為了讓在這裡的市民安居,她建議放寬社宅二胎優先入住的條件,打造友善育兒環境,更進一步關懷受暴婦女,建議家庭暴力防治業務應由婦幼發展局統籌,全面整合資源,強化婦幼安全網絡的應變效率。

大溪蘭室的修復別具意義,如同重要古蹟,陳治文關心大溪的每一處。

大溪,蘊藏著桃園珍貴的山水美景與歷史人文資產,從大溪三層往上串聯至北橫沿途擁有壯麗的山林景觀與豐富的泰雅文化,是一條兼具自然風貌與文化氛圍的山岳景觀廊帶,陳治文認為具有發展成國家風景區的潛力與價值;此外,山腳下古樸寧靜的大溪老街深受國內外旅客喜愛,大漢溪一帶也吸引不少親子家庭拜訪。「我希望推出一個大龍門休閒產學生態之旅,沿著大漢溪騎行,看看大漢溪的那麼好那麼美麗的河階。」陳治文如數家珍地說,並建議將中庄吊橋、山豬湖生態親水園區、大嵙崁地質公園等沿岸生態景點串聯成觀光路線,在她與桃市府共同推動下,大溪地區的觀光效益已逐步顯現,成為桃園觀光版圖中的重要亮點。

今(2025)年適逢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10週年,陳治文溫柔的分享道:「大溪這座文化小鎮,歡迎大家來拜訪。」作為台灣木藝產業的重鎮,其匠心技藝與獨特設計歷經歲月淬鍊,不僅承載豐厚的地方記憶,也讓大溪的木工藝名揚全國。陳治文長期關注木藝文化的傳承發展,期盼這份工藝之美得以持續延續,她堅信唯有投入更多資源,深耕技術傳承與人才培育,並結合在地工藝教育與創新設計,方能為大溪木藝技術勾勒一條穩健且紮實的傳承之徑。

陳治文關注大溪木藝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期盼這份匠心獨具的工藝之美得以歷久彌新,為大溪木藝創造一條穩健且紮實的傳承之路。

正如川流不息的大漢溪穿越大溪,滋養著這座城鎮的晨昏與四季,陳治文期許自己能成為一道恆久守望的水脈,不僅守住市民的安全,更守護這座城市中細微而深刻的日常。她深信,唯有將政策深植於生活的每一寸土地,地方才能穩健而堅實地邁步向前,她期盼大溪不僅擁有如畫的風景,更能成為一個宜居、安心的理想家園。

桃園誌編輯部

桃園誌創刊於2015年至今,以對話作為連結城市的起始點,探尋真摯的生命、留下地方的厚度,並帶著持續向前蛻變的精神,持續地與這座城市向前走。

圖片提供陳治文議員、桃園市政府
責任編輯楊詠晴

觀看數:224

推薦

2025.01.10

桃園區議員黃婉如

農曆新年將近,長年服務於桃園地區的黃婉如,除了在議會裡持續…

2024.05.20

中壢區議員彭俊豪

在高樓環繞的中心地帶,坐落著一座城市綠洲—青埔兒九公園。這…

2025.01.24

大園區議員徐其萬

純樸農家生活是徐其萬議員的兒時回憶,大園的蛻變承載著童年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