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張秀菊議員來到「龍潭區原住民族集會所」,她細膩地闡述牆上圖騰所蘊含的意義,展現出她對原民文化的深厚理解與高度熟悉。身為桃園市平地原住民選區的代表,張秀菊不僅致力保障原住民族群的生活福祉,更以宏觀視野擴展關懷廣度,涵蓋文化傳承、教育推動、產業發展與社會照顧等多元面向,以實際行動詮釋「多元共榮」的城市價值。

桃園海納百川,文化兼容並蓄,是全臺原住民族人口第二大縣市,無論來自何方,張秀菊堅信在這裡生活的每一位市民都應有一方天地,安身立命、踏實生活,「多元族群匯聚在桃園這塊土地,我們希望能更友善的照顧這裡的人。」張秀菊分享道,因此從守護原住民族居住正義到促進文化繁榮,每一項政策都齊頭並進、步步落實,針對原住民族租金補貼,她積極建議放寬自有住宅與租屋地之間的距離限制,期盼透過政策調整,實質減輕族人在就業通勤與生活上的負擔。此外,她也持續爭取興建原住民族專屬社會住宅,並推動在都會區設置日照中心,「我們的長者,應該要有一個專屬原住民族的日照中心,不只獲得妥善照顧,也能自在的說著母語,讓我們的文化可以傳承下去。」張秀菊語氣認真地說。
「文化是族群的根。」張秀菊談到,應為原鄉與都會地區的原住民族搭起共通的文化記憶與認同平台,除了現有位於大溪區的「桃園市原住民族文化會館」,她也主張設立原住民族博物館等展覽空間,強化文化保存與族群交流的據點功能,延續歷史脈絡,凝聚族群認同。
桃園擁有全臺最多的原住民學生,是原住民族教育政策的重要實踐基地。張秀菊深知文化的保存延續少不得教育的支持,因此不論是原民學子的教育權益爭取、還是部落大學開學等,都能看見張秀菊的身影,對此,她還有更深的期待,「我希望我們的孩子培養法治素養、落實公民生活教育、瞭解民主制度」,因此她致力推動原住民學生族群領袖選拔活動,大溪區僑愛國小正是先驅,是桃園今(114)年首間推動原住民學生參與選舉的學校。透過這項實踐,不僅深化學生的族群認同與民主素養,也為原住民族教育的扎根與永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當提到原住民族獨特的傳統工藝,張秀菊自信地笑說:「我外公的手工藝可以說是大師級別,舉凡漁網、背簍等生活中用得到的器皿都是親手製作,充滿智慧與技巧。」更分享去(113)年開幕營運的「KIRI國際原住民族文創園區」,「KIRI」一詞源自泰雅語,意指「背簍」,象徵該園區承載著原住民族文化精髓與產業茁壯的重要使命。園區自成立以來,吸引許多原住民族文創廠商進駐,促使原住民族商品拓展至更廣闊的市場,不僅提升產業能見度,更進一步創造就業與創業的機會,成為原住民族產業發展的重要據點。園區內設有原民特色餐飲空間,身為阿美族的張秀菊特別推薦「鹿馬岸南島人文主題餐廳」,「Luma’an」為阿美族語「家」的意思,傳遞著溫暖歸屬的情感,鹿馬岸餐廳匯聚多樣南島族群風味料理,空間設計融入原民文化精神與現代創意,打造出兼具文化意義與美食體驗的味覺饗宴。
張秀菊指出,選區內多數族人因工作機會離開原鄉,遷居桃園,「從最初獨自來到桃園工作,到後來在此成家定居,逐漸形成穩定的族群聚落。」這段遷徙與融合的歷程,不僅見證了原住民族在都市中努力適應的過程,也孕育出桃園豐富多元的族群文化。如今,桃園各行政區每年皆舉辦原住民族的歲時祭儀,尤其在十月登場的「桃園市原住民族聯合豐年節」最具規模,張秀菊表示:「這是一場文化的盛會,也是桃園作為多元城市最美的展現。」
談及對桃園的未來願景,張秀菊語氣柔和而堅定,「桃園市原住民族人口近9萬人,再加上來自世界各地的新住民,這座城市早已是名符其實的多元文化之都。」她期盼來到桃園的每一個人,都能在這裡找到歸屬感與認同感,「不同族群的文化與努力,正是滋養桃園這座城市豐厚文化的堅實根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