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桃園區復興路上的慈護宮,香煙裊裊、信眾熙來攘往,林政賢議員正與當地居民閒話家常。廟埕間瀰漫著一股既莊嚴又溫馨的氛圍。這座擁有百年歷史的媽祖廟,不僅是桃園的重要信仰重鎮,也是林政賢心靈上的歸屬。於他而言,慈護宮猶如一座燈塔,為他扎根桃園、市政推動指引方向。
生於雲林台西的林政賢,自小深受地方信仰文化的薰陶。為了祈求平安成長,他的母親讓他許給安海宮媽祖以及五條港安西府張李莫千歲做契子,讓他對土地與神明懷有一份敬畏與親近。林政賢移居桃園後,在人生的轉折與初來乍到的迷惘中,和慈護宮的桃園媽結下深厚緣分,將這座廟宇視為安頓心靈的所在。
「每當遇到難題,我總會走進慈護宮,向媽祖傾訴心聲。」林政賢回憶,曾在推動新住民政策時陷入兩難,難以兼顧本地民情與多元族群。他前往慈護宮祈求後,竟在市民活動中心巧遇一位來自東南亞的新住民媽媽,對方的分享彷彿神明的啟示,讓他豁然開朗。「這樣的經驗不只一次,慈護宮如同我的精神港灣,桃園媽就像我政治生涯的導師,默默陪我走過無數關鍵時刻。」
 
桃園慈護宮的媽祖歷史悠久,媽祖神像從宜蘭五結一路輾轉遷徙,最終落腳桃園。自日治時期建廟以來,逐漸發展為桃園重要的信仰中心,廟中主祀天上聖母媽祖,亦陪祀多位神明,「最特別的是太歲殿中的十二生肖浮雕,信眾除了可以向本命太歲星君祈福解厄,也能觸摸自己生肖的浮雕納福增運,這已成為慈護宮獨具特色的祈福儀式。」林政賢笑著分享。
 
對於政治人物來說,如何讓人民安居樂業特別重要,或許同樣身為從外地到桃園勤勤懇懇耕耘的人們,林政賢更能體會異鄉扎根的不易。擔任市議員後,他積極推動新住民政策,促成「新住民事務科」的成立,讓制度更周全,也讓來自異國的人們在桃園找到歸屬與舞台。
除了重視新住民的權益與文化參與外,林政賢更發揚推廣桃園在地文化,避免傳統瑰寶式微,閩南文化在桃園城市記憶中扮演關鍵角色,於是他推動市府文化局設立「閩南及民俗文化科」、舉辦「桃園閩南文化節」,期望年輕世代重新認識自己的文化根源,也讓不同族群彼此交流欣賞、共融共好。
林政賢堅信,唯有讓本地居民、外地移居者及新住民都能在桃園找到認同,這座城市才能真正茁壯。他也致力推動公共圖書館、美術館等文化基礎建設,更盼望未來能舉辦屬於桃園的「媽祖文化節」,讓信仰成為凝聚社群、推動城市觀光的文化力量。
 
「我希望桃園不是一座文化沙漠,而是一座文化深厚、多元共融的現代城市。」從慈護宮的香火到議事堂內的民意實踐,林政賢走出了一條由信仰連結行動的道路,也與千千萬萬落地生根於此的人們,共同編織出屬於桃園的文化記憶與未來願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