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期 /

2025.07.01 /

封面故事

空間變形術 以人為本,長出城市新未來

分享至:

走在營盤溪綠廊,孩子的笑聲穿過風聲與鳥鳴,在城市縫隙中蔓延。在日常裡,城市的變化往往不過於張揚,不是突然拔地而起的地標,而是在一條溪畔重新打開、一塊閒置地被重新賦予角色,抑或街區動線的調整,從微小之處累積改變的能量。

城市作為人們居住的群聚空間,發展的每一步皆與在地需求息息相關。而桃市府都市發展局站在城市發展與優化市民生活空間的方向,慢慢改寫桃園原有的城市紋理,在看似不起眼的空間變形中,向可感、可走、可呼吸的城市邁進,為城市帶來以人為本的永續未來。 

綠具人翻轉城市節奏,走向低碳生活

今(2025)年4月,位於蘆竹區的營盤溪綠廊正式完工啟用。作為「綠具人示範計畫」的一環,營盤溪綠廊除了美化城市外,更重新定義了城市通勤與生活方式間的關係。

在過去,自行車道多被運用於週末的休閒遊憩,但隨著低碳城市理念的推行,桃市府都發局長江南志看見更長遠的可能。「我們觀察到營盤溪綠廊發展成通勤自行車道的潛力,因此在南崁溪與桃林鐵路兩條南北向自行車道的基礎上,引入東西向軸線,形成通勤的自行車路網。」串聯過去建置的自行車道系統,加上桃園捷運路網作為基礎,營盤溪綠廊翻轉以往休閒遊憩的定位,升級成都會通勤的綠色廊道。

為打造舒適友善的溪畔環境,都發局多次跨機關協調與整合,成功讓空間重⽣。

營盤溪側腹地狹小、路廊上違建占用情形屢見不鮮,且既有溪畔的照明也不足。為打造舒適、友善的溪畔環境,都發局多次進行跨機關溝通,從違建排除、電桿下地及河道清淤,逐步協調整合,成功地讓空間重生。江南志分享,「整理營盤溪路廊時,我們在周邊發現自有生態,因此重新調整角度,以低擾動設計手法進行規劃。」都發局保留自然荒野的生態原貌,提供野生動植物生長、喘息空間,並設計步行動線讓市民得以接近雜木林,作為鄰里生態教育的場域。

都發局推動「綠具人示範計畫」,逐年分段實施相關整治工程計畫,今年9月也將完成桃林鐵路串聯自行車環島1-1號線(台15線)。「我們想要將營盤溪綠廊整建的經驗保留,並在未來複製到桃園的其他地區。」以自然綠意鋪設人與城市間的橋梁,從閒置空間到綠色廊道,不僅是空間的轉變,更是價值的轉換。

營盤溪綠廊的溪畔空間,保留城市中難得的自然荒野,讓原棲地生物得以存續。

整合設施地圖,轉化城市公共空間

桃園人口急遽成長,時常面臨公共設施在單一區域內性質重疊,或服務量能不足卻未發現的問題。江南志認為,「公共設施資源有限,需要建立一套完整且科學化的評估方式。」因此,都發局首創「全市設施地圖」概念,整合各機關掌管的公共設施,以全市空間發展的思維規劃,客觀分析設施供需情形與區位適宜性,並依此排定優先順序,進一步討論閒置空間及設施轉型。

以平鎮區為例,人口數位居桃園第三且持續增長,而過去閒置多年的平鎮游泳池因建物老舊、泳池防水層破損等設施損壞嚴重,導致場館使用率偏低。經過設施地圖的分析與跨局處合作,未來規劃將平鎮游泳池改為複合型社會住宅,並保留室內外運動設施,同時滿足地方對居住與運動休閒的雙重需求。

桃園首創全市設施地圖,優化公共資源配置,從閒置泳池、傳統市場到社會住宅,讓空間再生。

傳統市場承載了城市生活的集體記憶,但也面臨環境設施老化、衛生條件不佳等難題,而老舊市場的轉型同樣可透過設施地圖進行討論。「一座有活力的城市,還是需要有傳統市場,滿足採買也活絡情感。」因此都發局與經發局合作,共同思考如何結合在地對居住與購物的需求,在保留市場活力與地方生活的軌跡下,讓市場不僅是交易的空間,更是具備公共服務的複合式場域。

「設施地圖作為決策工具,讓資源可以更有效地利用。」江南志說道。過去公共資源在構想階段,會收到來自各方需求的壓力,而藉由設施地圖,可同時導入托育設施、運動場館、經濟民生及醫療照護等多元需求,並將人口成長、就學及就業等生活圈納入分析,跨機關共同檢討公共設施分布合理性,讓每一個空間轉型更加貼近現實與需求。

透過「以人為本」的設計思維,都發局長江南志期望桃園成為一個所有人都可以共享的城市。

桃園鐵路地下化,打造嶄新城市綠廊道

桃園鐵路地下化全面動工,未來將釋出長達16公里的地面廊帶,以此作為重塑城市的契機,都發局推出五大旗艦計畫——既有三大車站站區再造、車站周邊土地再生、路廊周邊土地轉型、新設車站新心及綠園道人本軸帶計畫,重新書寫城市空間的可能性。

鐵道及車站周邊土地再生,讓站體不再只是交通節點,而是融合生活機能的核心。

除了臺鐵桃園站、內壢站與中壢站外,桃園將再新增中路、桃園醫院、中原及平鎮四處站點,未來地面廊帶將成為城市重要的發展軸帶,江南志期望與市民朋友一同共享,「我們規劃在閒置的土地提供產業轉型空間,也增加更多的工作機會。」鐵路地下化後的周邊場域,也將規劃一定比例的社會住宅及可負擔住宅,落實居住正義,「讓年輕人真正住得起、也買得起,安心地在桃園落地生根。」

16公里的新生空間不只是地景的轉換,更是一種城市生活結構的重組,透過都市設計與土地規劃,引導產業進駐與人流群聚,成為一條揉合商業、住宅、綠地與社福設施的多元生活廊帶。「想像一家三代住在中原站,透過大眾運輸,長者可就近醫療照護、孩子能滿足就學需求,父母有合適的就業機會,這樣的生活就是我們努力的目標。」

以前有人詢問江南志,想把桃園變成哪一種城市,他答道:「桃園就是桃園,我們有自己的特色,因此需要透過都市設計發展自己的城市品牌。」面對桃園快速成長的壓力,都發局透過「以人為本」的設計思維,擘劃城市未來發展藍圖。而規劃的同時,也思考著這片土地上人們生活的方式,期望桃園轉型成一個可以共享共榮的城市。

桃園鐵路地下化後,將釋出16公里地面空間,規劃作為市民休閒與通勤的人本綠廊道。

從一條溪流被找回、一塊土地被重新解讀,再到拼湊成一座城市完整的模樣,在看似日常的角落,桃園蘊含著持續變形的空間力量,並將城市推向永續與共享的未來。

陳韋秀

來自南投埔里的應屆畢業生,對未來感到有些迷茫和好奇,祝自己一切順遂。

攝影古佳立
圖片提供都市發展局
責任編輯楊詠晴

觀看數:630

推薦

2024.02.27

用鏡頭記下永恆的瞬間

18歲前,陳毅便與夥伴創立了毅然文創媒體工作室,儘管當時只…

2024.09.01

擲骰吧!朝前方啟航GO!

聆聽旋律與節奏的感召,喚起並掌握肢體的律動,每一個舞步、動…

2023.11.07

串接的場域,日日耕田長出的地方文化祭

天光的晴朗從大榕樹落下,細碎的光影灑落在寬闊的廟埕,一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