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鎮的龍岡一帶,忠貞市場熱鬧的叫賣聲與米干熱氣交織成最熟悉的日常。對議員舒翠玲而言,地方發展不是單一部門的工作,而是一場長期且複雜的協作與傾聽,更是一種對生活細節的關照。她分享道:「在做很多的地方建設的時候,我們必須呼應世界的脈動,同時兼顧民眾生活上的便利性。」從市場改建、節慶推廣到街區活化,她以細膩穩健的節奏,回應市民對生活品質的期待,也一步步描繪對平鎮的未來想像。
已有70多年歷史的忠貞市場,過去是忠貞新村、貿易七村及中正新村眷戶採買日常的主要市集,隨著時間推移逐步擴大規模,但也面臨市場環境老舊、攤商占用道路及交通混亂的難題。談及忠貞市場的改建,舒翠玲認為,這是一項關乎記憶、生活與文化重構的重要工程,「市場改建牽涉的不只是硬體設施更新,也關乎地方文化的保存與傳承。」周邊居民希望環境寬敞明亮、乾淨無異味,而攤商則期待保留舊有的人潮流動與生活感。為了取得兩者平衡,舒翠玲極力促成居民、攤商與市府各部門間的溝通協調,忠貞市場也於今(114)年4月完成第一波環境改善工程,優化了空間動線、交通與消防等面向,提供更整潔、舒適的購物空間。

舒翠玲指出,真正的好建設,應從民眾的日常需求著眼。「設計要讓人想來,也願意留下來。」她強調,公共建設不能只求外觀美觀,更應結合人本、安全與實用。從演藝廳規模、休憩空間到無障礙設施,都需明確服務對象,避免形式大於功能。例如她倡議將移動式家具導入街道,並加強環境綠美化,讓社區居民有更充足的休憩、交流空間。透過這些「小而美」建設,從細節與需求著手,讓公共空間真正貼近民心、發揮效益。
而提及龍岡地區的年度盛會——龍岡米干節,舒翠玲表示,米干節不僅是飲食節慶,更承載著不同群族從金三角地區遷居來台的集體記憶。「從節慶讓人回溯龍岡過去的歷史脈絡,並傳達在這塊土地上形成的記憶。」比起表面上的族群融合,她認為更重要的是被看見與理解,「當人們能夠瞭解彼此的過去,接納就會隨之而來。」
也因此,舒翠玲積極推動龍岡圓環一帶老建物的保存與活化。「龍岡圓環過去是十分重要的商業核心,有銀行、餐廳、理髮廳及電影院等,完整支撐在地軍民的生活機能。」然而隨著時代更迭,過去的繁榮淡出記憶。舒翠玲期盼文化單位能以「修舊如舊」的方式重現過去的商業風貌,並將空間活化,轉型為眷村模型及近代史展示館、同鄉會聚會場所等。她更進一步提出規劃,建議整合馬祖新村、忠貞市場、龍岡圓環及龍岡大操場等景點,打造帶狀遊程,在觀光發展的同時,也讓文化脈絡在新世代中繼續流動。

而對於平鎮這塊土地的未來期許,舒翠玲提出三大方向,她期盼未來平鎮能突破都市計畫區的限制,讓區域不再被城鄉劃分所侷限,交通、污水、雨水等系統都能全面更新;她也期望市府規劃整合式的平鎮行政園區,將分散的洽公單位集中,提升行政效率與民眾便利性;同時補齊平鎮長期以來缺乏的大型藝文場館,讓文化成為城市核心的一環。
從市場空間再造、米干節推廣,再到龍岡圓環的活化,舒翠玲一步步將散落在這片土地的歷史重新串聯,讓人們走過街區的同時,也走進平鎮日積月累的細節與溫度。她希望這些努力不只留住風景,也成為下一代成長的背景與養分,而她會繼續在這裡,用行動陪伴平鎮走得更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