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刊 /

2025.08.13 /

桃園拾光

時光雕刻的城市浮雕

分享至:

時光在城鎮留下的軌跡,潛藏在文學巷弄的呢喃、自然步道的光影與舊街紅磚的輪廓中,在龍潭的街道上緩步行走,彷彿指尖輕觸歲月留下的浮雕紋理,每一道鑄痕,都是一段沉靜而厚實的歷史。

龍潭運動公園——翻閱一座記憶的丘陵

龍潭的台地與丘陵地貌,讓這裡成為早年軍事設施的重要據點,為延續歷史場景,「龍潭運動公園」將軍事記憶轉譯成親子共樂的空間。除役的F-5E戰機佇立園中,好似等待再次起飛;以勝利女神飛彈為靈感設計的攀爬網,成了孩子們玩耍的新領地。笑聲與記憶交疊,歷史總在生活的場域,邀請旅人理解守護這塊土地的故事。

*旅人筆記:7、8月限定的戲水區,是親子最愛的消暑天堂!除了每週一及週五因清潔全日不開放外,其他時間從早上9點到下午6點都能玩水,周邊提供更衣室及淋浴間,方便在戲水後進行簡單的盥洗。

讓大人小孩玩水的戲水區,不只降溫,還把笑聲灑滿整個夏天!
以勝利女神飛彈打造的雲霧攀爬網,提供孩子們釋放活力的空間。
龍潭運動公園

桃園市龍潭區大昌路二段74號

全天開放

鍾肇政文學生活園區——一筆一劃 勾勒土地輪廓

坐落在龍潭國小旁的「鍾肇政文學生活園區」,以木造的日式宿舍群構築出靜謐的空間,是戰後臺灣文學發祥地,吸引不少人前來拜訪。園內展示鍾肇政手稿、照片等文物,讓旅人深度認識這位「臺灣文學之母」。走進鍾老故居,柔軟的榻榻米上陳列許多舊時生活物件,彷彿能看見鍾老在燈光下著筆創作的身影。從筆下的小說人物,到字裡行間反映出的土地記憶,在墨色間凝視地方語言與文化的重量。展覽園區不大,卻值得放慢腳步,沉浸於那些被文字與時間雕琢過的痕跡。

園區保留木造建築結構,榻榻米與老窗框呈現日治時期的歷史風貌。

*旅人筆記:園區後方的「鍾家古井」是當時的取水井,早年宿舍未接上水管,家庭用水需要徒步到校內的水井挑水,直到這口井落成後解決了家庭用水問題,也多了天然的冰箱。

鍾老代表作《魯冰花》為臺灣家喻戶曉的長篇小說,其改編為同名電影與主題曲,感動無數讀者與觀眾。
故居還原鍾老的書房與生活場景,帶領旅人走入他當年寫作與生活的日常。
透過人物生平時間線串起鍾老一生,展示其對鄉土文學與本土作家培育的深遠影響。
鍾肇政文學生活園區

03-409-1950

桃園市龍潭區南龍路1號

週二至週日 09:00‒17:00 (週一、國定假日公休)

三坑老街——歲月堆砌的紅磚瓦

被稱作「龍潭第一街」的三坑老街,以永福宮為軸心,是北臺灣較早且保留較完整的傳統客家聚落,在大漢溪航運發達時,往來貨物於此地轉運,曾經光景十分繁榮。如今的老街保留著狹窄曲折的紅磚巷道,步廊式街屋綿延而至,訴說著百年來客家聚落的生活方式,就像一頁翻開的活史冊,邀請旅人漫步在石板路上,一窺當年三坑老街的風華。

*旅人筆記:三坑老街中的「川盛信記商店」是公告登錄的歷史建築,舊舊的招牌上寫著櫻花啤酒 (サクラビール),據說是當年臺灣第一個進口櫻麥酒,經修復後的「川盛信記商店」未來將以三坑老街文化推廣為主軸,提供旅人體驗客家文化。

永福宮旁的古早味刨冰店, 黑糖仙草冰或綜合豆花冰都是消暑首選。
老字號的客家小店「阿香菜包」主打手工菜包,外皮Q 彈加上內餡滿滿的蘿蔔絲,是老街上的人氣小吃。
同為必買的客家小吃草仔粿,軟糯甜口的外皮包著鹹香菜脯,推薦給愛吃重口味的旅人!
三坑老街

桃園市龍潭區三坑老街45號

週六至週日 08:30‒18:00(平日公休)

龍潭觀光大池——池水泛起的時光波紋

擁有百年歷史的「龍潭觀光大池」,從昔日灌溉之用的埤塘,轉變為融合信仰、休憩與景觀的著名地標。沿著九曲橋(忠義橋)進入湖心島上的南天宮,建廟五十餘年來香火不絕;橫跨水面的龍潭大池吊橋在夜間將隨著燈光變幻,倒影與主體相映成趣,環湖漫步,感受光影與水波交錯的寧靜,晴雨晨昏間更顯不同姿態。

*旅人筆記:龍潭大池不僅每年有精彩的龍舟競賽、跨年煙火秀,也開放SUP、天鵝船等水上活動,入夜後沿岸與吊橋點亮燈火,隨著光影變化映照湖面,如一場光與水合奏的靜謐夜曲。

位於湖心島上的南天宮 為儒釋道三教合一的廟 宇,主祀關聖帝君,不僅是地方信仰中心,也是湖景的重要地標。
湖濱公園設置遊具與休憩涼亭,是散步賞景與親子同遊的熱門據點。
龍潭觀光大池

桃園市龍潭區中豐路上林段115巷11號

全天開放

洪子晴

曬著冬日的暖陽,卻又念著夏日的熱。

責任編輯洪子晴

觀看數:426

推薦

2025.08.13

沁感週末,自然系親子樂遊趣

理想的假期不必遠行,在桃園大園,藏著一條療癒的親子小旅行路…

2025.08.13

層次堆疊的滋味:在城市間慢慢流動

城市的風景,不僅存在於高樓與街道之間,更在於生活中流動的氣…

2025.08.13

收藏歷史記憶的時光膠囊

懷念往昔有助於人們連結彼此、加深與群體間的聯繫,除了通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