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期 /

2025.09.01 /

封面故事

沿著軌道,目光與未來交會 以捷運描繪城市共居想像

分享至:

桃園首條自辦捷運——綠線,於今(2025)年7月起進行高架段列車動態測試,為後續通車揭開序幕。從施工過程中的突破,到即將展開的營運測試,不僅是桃園交通建設的里程碑,也是城市轉型的過程,持續朝向以人為本的公共運輸願景邁進。

軌道所經之處,帶動的不只是空間的串聯,更喚醒了地方對未來的想像。捷運不再只是冰冷的鋼鐵線路,而是一條條連結人與土地、過去與未來的溫柔脈絡。隨著捷運綠線逐步成形,桃園以軌道為骨幹,重塑這座城市的節奏與樣貌。

從細節出發 鋪展城市新脈絡

談到捷運工程,許多人腦中浮現的可能是機具轟鳴與圍籬塵土。但在綠線誕生的過程中,處處可見為環境及使用者設計的細節與用心。

面對百年歷史的桃園大圳,桃市府捷運工程局採用友善環境的「管冪工法」施作,由地下推進鋼管穿越桃園大圳底部,在不中斷灌溉、保護原有大圳結構前提下,完成通風豎井的設置,「我們尊重歷史場域,選擇用工程技術克服挑戰。」捷工局長劉慶豐說道。相較傳統地面大規模開挖,管冪工法降低對環境或周邊民生設施的干擾,也避免交通封路、噪音及揚塵的社會成本。

捷運綠線於7月中起進行高架段列車動態測試,向2026年北段通車目標邁進。

而地面挖掘工程告一段落後,路基復舊作業也不只是回填原貌,而需進一步考量未來的城市需求,以G11藝文特區站為例,路面復原的同時也預先為極端氣候強降雨做好防線,「考量到後續排水的需求,我們與水務局討論後調整設計,加寬溝渠寬度,盡可能減少後續淹水風險。」

在整體空間規劃上,更是導入乘車經驗的設計思維,從空載與滿載時月台的高低測試,再到車廂內設置全臺首見的「好孕到」粉紅燈、座椅高度微幅調整,以及支援中、英、日、韓等語言的旅客資訊顯示系統等。每一處細節都回應著不同乘客的使用情境,期望能提升整體的搭乘體驗。

綠線列車採用最高等級全自動無人駕駛系統,車廂內部更設置全臺首見的「好孕到」粉紅燈,為準媽媽們提供安心搭乘的環境。

工程與文化共居之地

捷運綠線工程的創新,遠不止於技術上的突破。因路線途經地方信仰中心景福宮,為避免隧道鑽掘直接從下方穿越,桃市府選擇以高難度的「雙曲線繞行」方式克服,展現對在地信仰的尊重;而在G07桃園車站的試掘階段,陸續發現新石器時代、清代及日治時期等多期文化遺構,團隊也旋即暫停相關工程施作,優先讓文化資產出土與保存,保留下桃園珍貴的歷史記憶。

從距今約4,000年前的訊塘埔文化文物、清代鐵道設施,再到日治時期的磚砌便所與桃園驛月台等遺構,層層堆疊出跨越時代的歷史紋理。捷工局與鐵道局合作,以「移置保存,設計融入」方式進行活化,經過詳細測繪與記錄後,將出土的遺構暫移大園保存,後續也將融入車站空間中,重現桃園深厚的歷史風貌。

桃園軌道願景館透過沉浸式展覽、歷史模型與互動體驗,呈現在地捷運工程與百年軌道的故事。

劉慶豐表示,「工程不只是建設,更是傳承記憶的起點。」除了目前在軌道願景館所展示的日治時期桃園驛模型外,未來的G07桃園車站,將規劃成為兼具文化展示與運輸功能的複合空間,讓市民同步見證少見的「五代同堂」文化層疊場域,讓歷史不僅存於過去,而是走入日常,成為生活中的一部分。

轉換日常 錨定交通節點

綠線北段七站預計於明(2026)年正式通車,意味著市民生活圈將重新被定義,從藝文特區出發,可搭乘綠線至坑口站後轉乘機場捷運至高鐵桃園站,不僅大幅縮短交通時間成本,也提供更從容舒適的移動選項。分段通車的安排,讓市民不必久候全線完工,提前感受軌道建設的效益,「我們也希望北段通車後若發現問題,可即時調整因應,為後續全線通車做好準備。」劉慶豐補充。

綠線工程地下段潛盾機接力啟動,目標2027年全部貫通10條隧道。

捷運建設帶來的,除了交通模式的轉變,亦是整體市容的升級。「捷運工程不單是鋪設軌道,而是與整體道路規劃同步進行,避免日後重複開挖、影響民生。」軌道工程外,捷工局也著手推動沿線人行環境改善,包括人行道重整、候車設施整合、自行車與機車空間分流等作業,再延伸到路樹樹種選擇與綠帶設計,讓街景兼具美感、環境更宜居。

隨著城市規劃持續推進,捷運站點也承擔起連結生活需求的樞紐角色。未來捷運綠線延伸中壢,G29站將設立桃園首座市立醫院,預計除了於市立醫院前設置捷運站出入口,同時預留地下連通道直通醫院主體建築。捷運與醫療的無縫串接,不僅解決南桃園病床資源不足問題,也為長者、就醫民眾打造更友善的就醫動線,實現醫療與交通零距離的服務願景。

下一站 跨出生活半徑之外

綠線首段通車後,預估每日可服務5至6萬人次,有效紓解沿線壅塞交通,而下一條描繪城市的軌道也已然展開。捷運棕線預計自新北市迴龍直達桃園市中心,完工後將成為「北北基桃一小時生活圈」的關鍵骨幹,打破以往城際通勤的界線。

棕線拓展了整體都市軌道的格局,形成跨區生活圈,沿線站點也根據實地考察與地方需求進行微幅調整。劉慶豐強調,「捷運要地方自己建設,因為市民的需求,地方政府自己最瞭解。」如棕線BR02站鄰近龍華科大,因應學生通勤需求而設計高架連通空橋進入校園,串聯捷運站體與校園,提升通學安全與便利性。

張善政市長率捷工局團隊視察列車動態測試,期盼捷運系統加速成形。
綠線工程克服複雜地質及路線規劃,並獲中華民國隧道協會「113年優良隧道工程獎」獎項。

「我們想打造一個像東京山手線的捷運系統,市民無論要去哪一區都能快速轉乘,串聯市區生活圈。」劉慶豐表示,透過捷運綠線、機場線、棕線、綠線延伸中壢、三鶯線延伸八德及鐵路地下化等軌道系統串聯,桃園正逐步實現以「捷運為骨幹、多元轉乘為輔助」的願景,並帶動周邊住宅、商業與文化空間的再生。

從通勤路線重塑到公共服務的串接,捷運行駛的軌跡勾勒出城市未來的輪廓。期望未來,透過綿密的環狀軌道網絡,讓每個生活在桃園的人,都能走出自己的生活半徑,以不同視野找到更多選擇的新可能。

 

洪子晴

曬著冬日的暖陽,卻又念著夏日的熱。

攝影JoJo
圖片提供桃市府捷工局
責任編輯洪子晴

觀看數:1008

推薦

2025.07.01

以自信為刃,連結羅馬公路生機的俠客

沿著復興區羅馬公路蜿蜒而上,霧氣如紗般攀附山徑,白吉莎咖啡…

2025.02.28

台灣燈會點亮夜晚・串聯希望之光

元宵節慶的燈火不僅點亮夜晚,也串聯起人們的情感。在燈火閃爍…

2024.09.01

擲骰吧!朝前方啟航GO!

聆聽旋律與節奏的感召,喚起並掌握肢體的律動,每一個舞步、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