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期 /

2025.09.01 /

啟城

讓創作落地綻放,譜寫地方光景 Taoyuanother × 今日營業 open open

分享至:

在地品牌「Taoyuanother」從設計領域起步,逐漸拓展至策展、市集,並成立「十三商號」空間,以獨有的觀點介紹桃園的故事;「今日營業open open」則以影像推廣為出發點,再延伸⾄社區營造,帶著對影像有興趣的⺠眾,親⾝走入社區,深入認識在地風貌。她們各自以不同的方式,回應這片滋養她們成長的土地。

Taoyuanother 的創辦人 Joy,從孩提時期到大學時光,人生的重要篇章都在桃園展開,「我從來沒有離開過這座城市,可以說是跟著桃園一起成長,這裡離山和海都很近,短時間內就能抵達,我覺得桃園是一座什麼都有、持續長大的城市。」

今日營業open open則由宇嬋創立,在桃園區仲平黃昏市場一帶長大的她,指著街道訴說這片土地的變遷,這裡過去曾是一片農田,後來發展為商業區與交通要道,「當我回顧成長經歷時,感受到這裡變化得太快速,於是開始思考:變動充滿了可能性,同時也有許多風景正在消逝,我可以用影像做什麼?」

回到創作的起點,尋回地方的脈動

2016年就讀銘傳大學的Joy,規劃以「桃園」作為畢業製作的主題,並設計了五條在地遊程。然而經過一年的製作歷程後,Joy意識到其中的問題:「當時的資料大多來自網路查詢,是二手、甚至三手的資訊,當有人問我為什麼這樣規劃時,我說不出原因。」

帶著對家鄉桃園的好奇,Joy與同樣具有設計背景的高中同學Hsin聊起了畢業製作,她始終懷抱著還能做得更好的期待,「我們覺得好像可以一起做點什麼!」於是這場對話,讓她踏上探索桃園的旅程,也成為兩人一同創辦Taoyuanother的契機。

2015年,從事影視⾏業的宇嬋從台北返回家鄉桃園定居,無意間發現虎頭⼭下⼀處獨具風格的路邊理容攤販,「我喜歡⼈來⼈往熱鬧的場所,總能觀察到許多真實且動⼈的故事。」

《沒有名字的理容院》短片便以街頭理容攤為故事線,最初聚焦於單一主角——阿桃,並榮獲桃園城市紀錄片首獎,這個消息迅速在攤販間傳開。「原本阿姨們對我的拍攝動機有所顧慮,但她們從影像中瞭解到這部片記錄的是她們勞動的⾝影與女性的堅韌。」而宇嬋也在2023年完成《沒有名字的理容院》長片版本,記錄各年齡層理容師的生命故事,她以攝影鏡頭深入虎頭山下的街頭巷弄,梳理著一段跨越世代的女性故事。

今日營業 open open 宇嬋(左)與Taoyuanother Joy(右)。

藝文扎根,成為在地另一道風景

在決定創業時,Joy和團隊走訪桃園13個行政區,透過社群與影音分享在地故事,並將內容轉化為實體策展。2020年,他們在中壢設立虛擬城市導覽店舖「City Guide Shop十三商號」,以商品為媒介,展現桃園各區的獨特風貌。

老宅改建的「十三商號」,帶有歷史溫度與歲月痕跡,成為匯聚多元特色的複合型場域。


策展概念延伸到常態性實體空間,十三商號落腳龜山后街一間擁有斑駁鐵花窗的老屋裡,結合手作教室、藝文展覽空間等,打造成複合式的多元空間。起初被市街上難得的鐵花窗老房深深吸引,加上通透的空間充滿實驗與想像的可能,Joy期待能在十三商號介紹與分享桃園十三區的美好事物,也因為駐點在龜山,開始與在地團隊結盟一起策辦「山山山市集」。

山山山市集每年選定一個場域,深入瞭解當地的文化特色,並透過策展的形式在市集中呈現。從策展到空間打造,再延伸到市集,一路拓展新的可能,Joy說:「Taoyuanother的核心精神,也是我們一直秉持的理念,希望能用another其他的角度,重新理解我們居住的城市Taoyuan。」

「山山山市集」已成為龜山具代表性的品牌市集,不僅為地方注入活動量能,也吸引人潮造訪。

談到與在地的連結,宇嬋則笑著分享,「我本來不太愛講話,自從開始拍攝紀錄片後,就變得很喜歡聊天。」一開始,宇嬋每天都到理容攤串門子、閒聊,也親身體驗挽臉、剪頭髮、收驚,逐漸成為那裡的熟面孔,她回憶:「那時我去得太頻繁,阿姨們誤以為我沒有工作,還帶我去職訓單位,關⼼我有沒有找到⼯作。」

當《沒有名字的理容院》在各地放映時,宇嬋意識到影像具有觸動人心、引發改變的力量,於是萌生在社區推廣紀錄片放映的念頭。恰巧家中有一處閒置空間,於是打造成「今日營業open open」,以紀錄片放映為主要活動。

去年開始,宇嬋透過影像參與在地社區營造。從拜訪里長、帶領民眾認識地方故事,到舉辦工作坊培養影像基礎,探索並傳播社區資源。「來到這裡,什麼都可以做,但就是不能沉默。」這句話,是對每一位參與者的溫柔提醒,唯有打開對話、勇於交流,⼈與⼈之間的關係才有連結與深入的可能。

「今日營業open open」舉辦影像放映與交流聚會,透過多元議題,串起不同背景的人群。

實踐之路:連結在地力量v.s喚起影像共鳴

去年,Joy與夥伴共同策劃「龜山后街小步散策」,以十三商號為中心,串聯周邊商家,推出旅遊散步小地圖與走讀活動,她說:「希望透過活動,讓更多人造訪龜山。」活動獲得熱烈迴響。今年,她更參與桃市府「青年投入永續發展行動創新計畫」,透過補助經費擴大活動規模,整合更多在地商家與社區資源,讓地方參與更深入,為龜山注入源源不絕的活力與發展量能。

「龜山后街小步散策」帶領參與者一步一腳印走進社區,深入認識龜山在地風貌與文化脈絡。

推動龜山市街串聯計畫的過程,一位百年中藥行的老闆曾對他們感嘆,現今年輕人鮮少看中醫,也不太會踏進中藥行。但在Joy的觀察中,許多年輕人會飲用中藥調製的養生茶,只是缺乏接觸的場域,「所以我們要讓市街動起來!」Joy指出,龜山有新興的商圈,也保有充滿歷史記憶的老街區,透過這項活動,希望能連結新舊店家,以展覽與實體活動讓人重新感受地方迷人的樣貌。

今年宇嬋以「妳我之間——影像陪伴計劃」作為社區營造計畫的主題,她持續以影像為媒介,深入關注社區與性別議題,並舉辦實作型工作坊,內容涵蓋田野調查、影音拍攝、剪輯實作等,「這些課程設計都很貼近生活,期望以日常的方式與人建立連結、開啟對話。」宇嬋說道。

「妳我之間——影像陪伴計劃」工作坊帶領學員走讀社區,探索地方故事與特色。

在工作坊開課之前,宇嬋曾擔心是否有人願意參與,「有不少課程是全天的工作站形式,仍吸引到遠從高雄而來的參與者,這對我是一種肯定。」宇嬋期盼找到志同道合的夥伴,一同在這片土地耕耘細作,讓活動不只是曇花一現,而是能夠慢慢扎根,持續發芽。

對Joy而言,桃園是一座多元且流動的城市,人口遷移與文化交會,使這裡常處於變動的狀態,也因此,她總以探索的心態與這座城市相處。對宇嬋來說,桃園則是一塊孕育中的藝文沃土,她期待在這片土地上,看見更多創作能量,讓藝術不再只是外來的輸入,而是能真正在地生成,演變出獨有的風貌。

「今日營業 open open」敞開大門的時刻,匯聚對影像充滿熱忱的人們,彼此交流與激盪想法。
陳昱青

來自新竹香山,喜歡平實地書寫平時,相信還能寫字的時代就不算太壞。

攝影彭柏璋
圖片提供Taoyuanother、今日營業 open open
責任編輯楊詠晴

觀看數:418

推薦

2023.10.30

在桃園種下的棒球夢

棒球,被稱為台灣的國球,一場場賽事的揮擊與投球,球員在紅土…

2025.07.01

縫線的方向 是埋藏日常的軌跡

線從布匹邊緣拂過,針尖穿透布料,留下一道道細密而堅韌的痕跡…

2024.01.01

跨越生死,延續愛與祝福

生與死,是靈魂試煉的迴圈、是領受生命的過程,亦是一場看見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