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期 /

2025.07.01 /

封面故事

以自信為刃,連結羅馬公路生機的俠客 白吉莎咖啡莊園與土地共振

分享至:

沿著復興區羅馬公路蜿蜒而上,霧氣如紗般攀附山徑,白吉莎咖啡莊園靜靜佇立在海拔不到300公尺的山腰處。陳耑妤與先生黃宗淵,一對返鄉青年夫妻,用一杯咖啡、調配一段理念,將咖啡莊園打造成融合食農、文化與地方創生的實驗場,釋放令人放慢腳步的生活節。

來自布農族的陳耑妤(右)與泰雅族先生黃宗淵(左),返鄉共同以咖啡為志業。

山林迴響 歸人的咖啡旅程

陳耑妤曾任飯店咖啡部門主廚,熟悉西式料理講究細節的工作模式。婚後跟著丈夫返鄉定居桃園復興區,人生從此翻開新篇章——從廚房走進田野,從都市移居山林。她原本只想開一間親子咖啡廳,隨著生活轉變與契機出現,逐漸發展結合在地農作、手工烘焙與感官體驗共構的咖啡基地。

烘製咖啡豆需要全神貫注,仰賴烘焙師的經驗與感官,使得每顆豆子都能夠確實地展現應有的風味。

其實一開始返鄉的念頭並不堅定,陳耑妤仍考慮著是否回到城市發展。直到三個孩子陸續出生,夫妻倆才下定決心留在復興區。「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我們想好好陪伴。」他們開始投入長輩原本經營的咖啡空間,重新規劃方向,發展出屬於自己的營運模式。「白吉莎」這個名字,正是來自三個孩子的名字組合,也象徵他們一家與土地的深刻連結。

在丈夫的鼓勵下,陳耑妤報名國際證照班、學習咖啡後製與烘豆技術,她深知客人若感受到店家缺乏專業,可能也會連帶影響對整個產區的觀感。因此,她不僅提升自身實力,也積極與在地咖啡農交流、倡議專業知識的重要性,期望為復興地區日漸成形的咖啡產業,奠定更紮實的根基。

白吉莎咖啡莊園以咖啡為媒介,致力推廣復興區在地的咖啡,也傳遞食農、五感體驗與原民文化內涵。

早在飯店就職時期,陳耑妤就常將咖啡融入料理與甜點,甚至利用咖啡渣開發永續產品,讓咖啡不只是一杯飲品,而是一種延伸價值的素材。這份創意思維也延續到白吉莎的經營中。「思考要怎麼把特色拉出來,與其他咖啡廳做出區別。」她開始設計導覽與遊程,讓咖啡從風味出發,串聯起土地、故事與人之間的情感。

低海拔的淬鍊之路

相較於其他產區,復興區的咖啡種植歷史還相當年輕。最初的契機,來自在地農民對咖啡的喜愛,「何不自己種來喝?」這樣的想法,讓咖啡的種子在山區悄然萌芽、逐漸擴散。兩人返鄉經營咖啡廳後,關注到這一批在地咖啡農,品嚐後發覺風味雖有潛力,品質卻仍有提升空間,於是想向農友購買漿果協助發酵,卻屢屢碰壁。轉念之間,困境成了轉機——不如親手種出理想的咖啡。

然而,低海拔地區的栽種條件遠比想像中嚴峻。太陽探出頭時又碰上潮濕,菌害便趁勢滋生;走到溽暑,蟲害也隨之而來。身處石門水庫上游的水源保護區,他們堅持與自然和平共處、不使用農藥,透過定期巡園、人工防治等方式防患未然。同時,為了與山林中的猴群共存,杜絕電網、毒餌等強硬手段,選擇栽種了香蕉樹,希望猴子們飽足後,不叨擾四周的咖啡果實。與大自然和諧共生,不僅是他們的理念,更是行動上的堅持。

咖啡樹每個節點都是一小株咖啡花,開花後再等待6-7個月,果實由綠轉深紅即可採收。

從栽種、採收、發酵、後製到乾燥後需靜置2-3個月,只為產出風味穩定、品質卓越的咖啡豆。儘管咖啡豆常常在週末即銷售一空,陳耑妤仍捨棄大面積種植,以「精緻少量」,並串聯鄰近農民合作,「我們的咖啡不夠賣,但我們不打算擴種。」在飽和的咖啡市場中,他們不為了生產更多而栽種,尤其在農產品豐饒的復興山區,每顆果實都是大自然的盛典。陳耑妤總是退一步想,再踏出緩慢卻謹慎的每一步,思索如何創造出屬於這片土地的深層價值。

不久前,陳耑妤和大型烘焙賽事的主審交流,邀請他品味自家咖啡不同溫度、時間段的變化,對方驚豔道:「你有加料嗎?有桃子的香氣!」從發酵的後製階段到烘焙,每一秒的拿捏都來自陳耑妤對氣味的敏感感知與技術累積,才成就這杯獨一無二、傲然成長於復興的咖啡。

復興地區的咖啡重視專業風味呈現,產量不高,帶有別緻的風味,走出自己的道路。

以行動勾勒羅馬廊道新篇章

夫妻倆專注於自家經營,為咖啡品質打下穩固的基礎,選擇以「體驗」與「風味」打造品牌,從田間導覽、豆子挑選、發酵、乾燥到烘焙與沖煮,發展完整課程,讓遊客親身參與五感體驗,也因此,白吉莎咖啡成為桃園市第一家以咖啡食農教育取得食農場域認證的單位。

陳耑妤推出咖啡特色農業遊程,重視感官體驗,致力在地文化、產業的相互串聯,使地區更加緊密。

除了日常經營,陳耑妤更積極申請政府資源,將既有的「食農教育」、「地方創生」再進一步深化,她曾獲選桃園青年事務局「青年投入永續發展行動創新計畫」,更爭取到國發會地方創生計畫,在咖啡廳樓下改建教室,成立「羅馬廊道職人學苑」,培訓在地青農與青年學生,從產業到品牌行銷,提供系統學習,引導地方農民走向精緻專業。

莊園內原本作為倉儲用地的空間翻整為教室,成為羅馬職人學苑各式特色課程的教授場域。

她的目光不只放在莊園,而是將視野拓展到整條羅馬公路上,這些尋找各方資源的努力過程,從來就不只是為了行銷自己的咖啡莊園。她說:「只有我一間好,整條羅馬公路不會好,人一樣進不來。」她不只經營自己的店,更著手構築一種「廊道式體驗」,讓每個來到羅馬公路的旅人,都能走進不同風味與文化的交會點。

從擔任咖啡產銷班班長,到創立職人學苑,她串聯在地小農、店家與青年,推動產地合作與共學,讓每一位加入的成員,都能帶領另一個人前行。從協助農民改善咖啡樹管理,到設計主題式體驗課程、規劃職人帶路活動,陳耑妤鼓勵青年在各種職業中探索未來方向——就算走出山區,也能找到自信與選擇,咖啡當媒介,描繪一段屬於羅馬廊道的新篇章。

「如果我有超能力的話,那就是『不要臉的自信』吧!」她爽朗地大笑,像俠客般豪邁卻細膩,從山的這頭飛到那頭,串起了土地的生機,讓羅馬公路活絡起來。那份自信背後,是專業的支撐、持續地學習、和一種願意為地方承擔的態度,比劃著一路以來的收穫,不論是讚許也好、成果也好,「專業是有目共睹的,所以我相信我值得稱讚自己。」

也許未來咖啡潮流會改變,資源會流轉,但秉持自信就是超能力的法則,持續開拓,每一季總會有新的味道誕生,在沖泡咖啡的氤氳中,人與土地的連結持續發生,隨著時間發酵成下一段故事。

黃心慧

喜歡曬曬太陽、熱奶茶,試著讓一切變得溫暖又好玩

攝影Wade
圖片提供白吉莎咖啡莊園
責任編輯黃心慧

觀看數:420

推薦

2024.11.01

一個家的承諾

當一抹橘紅暈開天際,城市中的喧囂漸漸退去,繁忙的一天即將走…

2024.09.01

擲骰吧!朝前方啟航GO!

聆聽旋律與節奏的感召,喚起並掌握肢體的律動,每一個舞步、動…

2023.11.07

串接的場域,日日耕田長出的地方文化祭

天光的晴朗從大榕樹落下,細碎的光影灑落在寬闊的廟埕,一旁「…